專訪劉鳴煒:沒有一個地方比粵港澳大灣區更適合青年創業

來源: 中新社          發布時間: 2019-04-23

  “從大環境來説,在亞洲或全球沒有一個地方比粵港澳大灣區更適合青年創業,這裏無論是科技、網絡、資金還是政策,都已經達到較為配合的狀態。”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劉鳴煒在4月22日之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評價大灣區對於香港青年事業發展的意義。

  2018年4月,香港特區政府組建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擔任主席,全面研究港青關注的政策議題,尤重青年學業、事業和置業。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指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圖為港珠澳大橋資料照片。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履新逾年的劉鳴煒表示,委員會通過“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引入更多新鮮血液,讓青年聲音得到更好反映,對青年政策的設計和推進,意義重大。

  自2015年被特區政府委任為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到2018年獲邀擔任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一直與青年工作打交道的劉鳴煒,本身就是一個“80後”。

  他自言,最初投身於此只是想從政府層面推動解決港青遇到的困難,改善青年生活,但4年過去,他對這個群體本身和其面臨的具體問題,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在劉鳴煒的眼中,香港青年的發展十分多元,中西結合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極具國際化視野。傳統國際金融中心“重商”的社會氛圍,也培養起他們在金融、法律及各個專業領域的深厚積澱。而現階段大灣區內以科技領域的土壤最為深厚,創業、就業的形勢最為優越。

  香港高校林立,基礎科研實力強勁,近幾年來已經有一批“港産”青年才俊到大灣區開創人生事業。“未來香港能不能有更多像‘大疆’創始人汪滔一樣的創業者?這是絕對需要的!”他堅定地説道。

  過往定義香港初創企業成功的標準是在香港創立、在香港上市、總部也要設立在香港。“這是很窄很窄的一種看法!”劉鳴煒認為,只要有香港元素貢獻其中,便已經是成功的一部分。以人才培養為例,若希望創立諸如“大疆、騰訊”一樣行業領先的科技企業,應吸納全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故香港在人才培養上要超越本地,着眼於整個大灣區甚至是國家層面的需求,香港青年也需到大灣區開闊眼界。

  3月底,委員會推出有關大灣區建設的“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旨在通過向非政府機構注資,支持港青到區內商創基地考察及創業。

  在此過程中,他留意到,近年港青前往大灣區創業所遇到的問題也在逐步“升級”。在港人最為熟悉的前海創業基地,過往支持機構需要為港青創業解決的如手續辦理、開設銀行戶口等基礎性問題,如今已不再是問題。

  劉鳴煒表示,如何幫助港青創業者在大灣區建立商業網絡、認識內地與香港消費者之間的不同特性,才是當前他們關注的焦點。故在設計新一輪創業資助計劃時,支持機構過往與香港企業合作的經驗及對香港初創企業及創業者的了解程度,成為考察重點。

  劉鳴煒認為,通過這些措施,創業者將更為清晰地審視自身條件,找準自身優勢,認識大灣區市場,作出更加準確的判斷。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116672